照顾好自己的健康,安顿好自己的情绪——你便已赢了根本。
这看似朴素的两桩事,实则是贯穿生命长河的宏大修行。
它们不是终点,而是根基;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,而是存在本身得以稳固、舒展并焕发光彩的基石。
老子有云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 这“自知”与“自胜”,正深刻体现在对健康的珍视与对情绪的驯服上。
健康,是承载一切可能的“圣殿”。 它是灵魂寄居的血肉之躯,是梦想驰骋的疆场,是感受春花秋月、体味人间情暖的唯一载体。司马懿曾叹:“臣一路走来,没有敌人,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。” 然而,若没有健康的支撑,这“一路走来”的风景与感悟,都将成为泡影。健康不是追求不切实际的长生,而是维护这具“皮囊”的尊严与活力,让它足以承载你的志向、责任与热爱。忽视健康,如同在风雨中拆毁自己唯一的庇护所,纵有凌云志,终成镜中花。《黄帝内经》开篇即言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。” 这古老的智慧,至今仍是守护健康的金科玉律。情绪,是内在世界的“晴雨表”与“舵手”。 它并非需要彻底消灭的洪水猛兽,而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。王阳明心学精髓在于:“心外无物,心外无理。” 我们如何看待世界,如何回应际遇,本质上取决于内心的状态。安顿情绪,绝非压抑或麻木,而是觉察、理解、接纳并最终转化。如同驾驭一叶扁舟,惊涛骇浪中能否稳住心神,决定了航行的方向与安危。《菜根谭》有言:“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;雁渡寒潭,雁过而潭不留影。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,事去而心随空。” 这描绘的正是情绪不为外物所役、内心澄明自在的境界。无法安顿情绪,则易沦为情绪的奴隶,在愤怒、焦虑、狂喜或沮丧的漩涡中迷失,纵有金山银山,内心亦如焦土荒原。健康与情绪,二者相依共生,共同构筑了“赢根本”的完整图景:
健康的身体,是情绪稳定的沃土。 病痛缠身时,心绪难平;精力充沛时,心境开阔。规律的运动、充足的睡眠、均衡的饮食,不仅强壮筋骨,更能滋养神经,为平和的心境提供坚实的生理基础。平和的情绪,是健康长寿的良方。 中医有“七情致病”之说,现代医学也证实,长期的压力、焦虑、抑郁会显著损害免疫系统,诱发多种疾病。反之,乐观、豁达、感恩的心境,则是身心健康的天然补剂。正如《中庸》所言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 追求情绪的“中和”,正是通往身心和谐、万物滋长的根本大道。“赢了根本”意味着什么?
它意味着你拥有了最宝贵的资本去经历、去创造、去爱。健康让你有力前行,情绪稳定让你在风雨中保持清醒,在顺境中不失清醒。它意味着你掌握了真正的主动权。不为病痛所困,不为情绪所扰,便能更清晰地思考,更从容地抉择,更自由地追寻生命的意义。它意味着你达到了一种内在的坚韧与安宁。《孙子兵法》云:“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” 在人生的战场上,“不可胜在己”,正是通过守护健康与安顿情绪,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。外界的成败得失、荣辱变迁,便难以从根本上撼动你。遗憾的是,世人常舍本逐末:
追逐名利而透支健康,仿佛身体是永不磨损的机器;沉溺于外界评价而任由情绪失控,让内心沦为他人言行的跑马场;在信息洪流与物质诱惑中,忘记了倾听身体的声音,疏于关照心灵的渴求。“赢了根本”,并非赢得世俗的勋章,而是赢得生命的自主权与内在的平和。 它不排斥追求外在的目标,但它深谙:没有健康,一切归零;情绪不稳,万般皆苦。
陶渊明“托体同山阿”的旷达,苏轼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洒脱,其底色无不是对身心状态的深刻洞察与安顿。
因此,请将这两件事奉为每日的功课:
像守护城池一样守护你的健康——规律作息,合理饮食,坚持运动,敬畏身体的极限。像培育花园一样安顿你的情绪——勤于觉察,勇于面对,习得转念,在纷扰中守护内心的平静。当你真正赢得了这“根本”,你便拥有了最深沉的力量与最广阔的从容。纵使人生风雨如晦,你的内在世界依然可以保持一方清明与坚韧——这便是生命所能企及的最高胜利之一。
正如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:“认识你自己”,而认识并照顾好身心的和谐,正是认识自我、安顿生命的起点与归宿。
你已立于不败之地,天地为庐,心自光明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公司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