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经这事儿,相信很多女生都不陌生。
有时候是隐隐作痛,有时候是刀割一样的绞痛,还能疼到脸发白、冒冷汗、甚至晕倒送医……
但往往听到的回应是:「多喝热水」、「忍忍就过去了」、「当妈后就不疼了」……
图源:王越关有关痛经的脱口秀
可真的是这样吗?
其实,大多数原发性痛经,确实可以靠非甾体类消炎药(比如布洛芬)、运动、饮食等缓解。
但如果你发现——
● 疼得越来越厉害;
● 止痛药没什么用;
● 不只是月经期,平时也腹痛、腰痛;
那就很可能不是普通的痛经,而是一种需要正规治疗的疾病:
� � 子宫内膜异位症
最近一则关于「忍受痛经,养出 8cm 囊肿」的新闻引起了广泛讨论,该博主因不知道自己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痛经,一直当做原发性痛经忍受,后来才发现卵巢内已经长了一个直径约 8cm 的卵巢异位囊肿(又称巧克力囊肿)↓
图源:蓬莱岛小狐狸
幸好现在博主已经接受治疗,痛经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。
而这个事情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大家对痛经,尤其是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代表的病理性痛经的关注。
1.9 亿女性患病
确诊却常常需要 8~12 年
子宫内膜异位症,其实就是子宫内膜组织长错了地方。它们不在子宫里待着,跑到了卵巢(如上述博主的情况)、腹腔、膀胱等地方,每次月经来时也会出血,但这些血出不去,就容易引起疼痛、粘连、囊肿,有的还会影响生育。
虽然是良性病变,但它会反复发作,手术后也可能复发,所以也被称为「不死的癌症」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常见的慢性疾病,全球约有 1.9 亿患者,约占育龄期女性的 10%。
但现实中,从首次出现症状到最终确诊,平均需要 8~12 年,这一漫长过程并不只是就医晚的问题,而是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。
首先,症状缺乏特异性。除了反复痛经,还可能出现慢性盆腔痛、排便痛、性交痛、经期量多、不孕等。
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并不典型,也未必和月经周期有关,因此首诊并不总是在妇科。不少人一开始去了消化科、泌尿科,甚至心理科,也有患者是在备孕时才因不孕被转至妇科。就诊路径的分散,导致确诊时间被拉长。
图源:网络
另外,传统上确诊的「金标准」是进行腹腔镜检查,并通过取样进行病理化验。虽然准确,但属于有创手术,需全麻、对患者来说门槛高。
而其它的检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比如超声或 MRI,对早期或浅表病灶的识别能力仍有限。很多患者在影像上「看不见病灶」,于是被建议「再观察看看」,进一步延误诊断。
但事实上,就算检查结果是阴性也不等于没有病变。根据 ESHRE(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)指南,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不能作为排除内异症的依据,医生仍需结合病史、症状和体征做出临床判断。
因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,在诊断困难时,患者自己记录的症状日志,常常能提供关键线索。比如疼痛的时间、频率、强度,是否与排便、性交、经期相关,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等,都值得写下来。
可以说,我们平时随手记录的「月经日志」,有时对医生判断病情的重要性,不亚于一张影像报告。
疼痛,是内异症最典型
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信号
虽然大多数痛经属于原发性,但在症状严重或持续恶化的女性中,约有 40%~60% 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;而有「慢性盆腔痛」的女性中,高达 71%~87% 被证实为内异症;反过来,在确诊的内异症患者中,70%~80% 都经历过以下这些疼痛信号� � � �
疼痛,往往是这样开始的� � � �
� � 痛经越来越重
一开始只是月经第一天隐隐作痛,后来提前到来潮前一天,甚至更早。下腹胀、抽痛,像刀绞一样,疼得腰、腿、肛门都跟着不舒服。
� � 平时也会痛
不是只有月经期才难受,平时也经常下腹隐痛、坠胀,一年四季反复发作,有时连走路、出门、工作都受到影响。
� � 性生活中的深部疼痛
有时在性生活过程中,会觉得阴道深处被什么「顶到」,或者在妇科检查时特别敏感、不适,这种疼让人抗拒亲密,也影响就医配合。
� � 排便、排尿也带来痛感
经期排便时会费劲,甚至有刺痛、便血;或者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好像整个盆腔都在抗议。
……
毫无疑问,这些疼痛会影响你的工作、睡眠、亲密关系。如果长期没有得到缓解,还可能发展成一种叫「中枢敏化(central sensitization)」的状态,意思就是,身体的疼痛感越来越敏感,小痛也会放大成大痛。
痛痛痛痛痛!
另外,研究发现,87% 的内异症患者有焦虑症状,超过三分之一出现过抑郁。长期疼痛和心理困扰互相影响,会让身体状态越来越糟。
而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是长期的、多变的、个体差异大的,医生可能很难靠几句回忆就下判断。
包括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(ESHRE)等在内的国际指南,都强调患者主动记录月经和疼痛等症状,有助于医生更快识别、缩短确诊时间。
所以,把这些疼痛真实、系统地记录下来,不仅是帮医生判断,更是你主动参与治疗的第一步☞
建立自己的「月经日记」
➊ 有多疼?
先给一个疼痛量表,习惯性地给自己的「痛」打分——
图源:文献
● 0 分:完全不痛,日常状态。
● 1~3 分:很多原发性痛经就在这个程度。
● 4~6 分:医生看到这个分数,往往会考虑有没有器质性的问题,比如内异症。
● 7~10 分:常常是重度痛经或者有明显病灶的信号,医生通常会建议做进一步的检查。
➋ 哪里痛?
● 下腹中间:经期最常见
● 两边腹股沟:可能是卵巢或输卵管的问题
● 腰部、尾椎:有可能是子宫后壁或韧带受累
● 肛门、直肠:特别是排便时很痛,要警惕直肠附近有病灶
● 性交时阴道深处疼:可能是直肠阴道间受影响
➌ 怎么痛?
● 钝痛(闷闷的)
● 刺痛(像针扎)
● 绞痛(像拧着疼)
● 放射痛(往腰 / 大腿蔓延)
➍ 月经量如何?
部分内异症患者伴随月经量的增多、经期延长,建议去医院查一查。特别是有子宫腺肌症的朋友(子宫内膜深入到子宫肌层),会出现超级痛并且月经出现大血块的情况,有这种情况的,要尽快就医。
我们把上面的几个因素综合一下,具体可以在手机备忘录里每个月建个小表格,整个月经的日记,就像这样� � � �
关键是坚持每个月都记,至少 2~3 个周期,就能在就医的时候帮助医生做判断,也方便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经期情况。
如果你发现这些记录里,疼痛越来越频繁、越来越重,甚至已经影响到生活质量,那可能不是「忍一忍就过去」的事了。
早点就医,早点明确诊断,才是对自己身体最大的尊重。
很多女生从小就习惯了「痛就忍着」,直到痛到晕倒、无法上班,才意识到可能出了问题。其实,疼痛就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,不能一再忽视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被忽视但可以被控制的慢性病。虽然目前还无法完全根治,但通过科学治疗和日常照顾,大多数人的疼痛都能明显缓解,生活也能逐渐回到正轨。
每个人的症状和需求都不一样。医生会综合评估,比如症状严重程度、是否有生育打算、年龄等等,制定适合个人的治疗方案,而不是一刀切。确诊,也并不等于必须手术或放弃生育。
不过,在真正走到治疗这一步之前,有件事我们完全可以现在就开始做:记录。
每次月经的时间、疼痛程度、持续时长、是否影响生活……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恰恰能帮我们更早发现异常、也更好地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状态。这是我们为自己争取主动权的第一步。
疼痛不用硬扛。早点重视、早点应对,真的会轻松很多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吃药治疗?
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?如何备孕?
试试在线咨询三甲妇科医生
本文审核专家
参考文献
[ 1 ]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指南(2024 年实践版)
[ 2 ]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(第三版)
[ 3 ] https://www.rch.org.au/uploadedFiles/Main/Content/rch_gynaecology/PBAC.pdf
[ 4 ] What needs to be done for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? – Endometriosis.org
[ 5 ] ESHRE(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) 2022 年新指南
[ 6 ] 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australia-news/2025/may/10/ultrasound-diagnosis-could-lead-to-faster-treatment-of-endometriosis
策划制作
策划:pheobe | 监制:Feidi
插图:见图注 | 封面图来源:站酷海洛
最近微信改版了,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
大家记得把丁香医生设为星标� � 哦~
股票配资公司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